1962年时,美国总统肯尼迪在粮食储备的一次会议上说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:“了解过去只是为了更好地预见未来。”细看中国的现代史,那些在命运车轮下坚韧前行的人们总能留下恢弘的足迹。1957年的上海,一场简短又意味深长的“罗毛谈话”,见证了两位历史人物思想的交汇,更为后人留下了一份沉甸甸的思考:鲁迅如果活着,会选择怎样的道路?
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,全国掀起了一个大辩论的热潮。政治、文化、经济各领域的一切,都在风云激荡中寻找答案。而1957年的上海,中苏友好大厦早已是熙熙攘攘的会场。文学巨匠罗稷南端坐一旁,提了一个看似平和却极具深意的问题:“如果鲁迅现在还活着,他会怎么样呢?”毛主席没有玩笑,没有回避,抛下一个震撼的答案——“鲁迅要么写,要么他不作声。”这句言辞平实,蕴含深意的话当场让人瞠目。这样的局面谁能预料?主席与文学人士的对话,竟带着浓烈的哲思氛围。鲁迅,这位巨人之名穿越时光,无声地参与了这场高端的思想交锋。
是谁提问的?是罗稷南,一个饱经沧桑的文学人,也是毛主席亲自点头赞许过的翻译家。他原名陈小航,却因身处乱世改名罗稷南——这个名字有着两层隐喻。源于塞万提斯的《堂吉诃德》,是那匹忠实勇猛的战马;也是对他追随抗日名将蔡廷锴的反映——他是“战马”,却也是独立战场上最具风骨的战士。从书生弃笔从戎,到战后回归文坛,翻译《马克思传》等经典之作,罗稷南完成了从历史到思想,甚至跨越阶级的身份演进。而他的提问背后,藏着一颗一直没有停歇思考的心:现代中国,是否还有鲁迅精神的容身之地?
毛主席的回答也不是空穴来风。他深知鲁迅以笔为枪刺向社会腐败的决然,但也意识到时代的复杂性会让这位战士陷入“无声”的沉默。“要么写,要么不作声”,这八字之判,虽让现场的人连连惊叹,也让听闻此话的后人觉得别有深意。
可别以为现场只有掌声和认同。私底下,场面背后的讨论如潮。有人认为主席的回答过于简练,显得太过冷峻,不够体现鲁迅生前的思想深度。更有人猜测这话是否“敬而远之”的表态——毕竟,在那个动荡时代,文学家和政治领袖的关系也并非铁板一块。甚至有人开始质疑:如果毛主席真如此敬重鲁迅,为何鲁迅生前并无机会与他直接会面?毕竟历史记载,当年冯雪峰曾多次提到毛主席对鲁迅的“挂念”,却始终未能见上一面。这种“未尽之情”岂不是历史的一大遗憾?
但这样的分歧背后,实际上揭示出一个重大暗潮:当时的中国,到底容不容得下“鲁迅式的批判”?或者说,鲁迅所代表的文艺风骨,还能不能在那样复杂的社会局面下存活?在一片质疑中,这场讨论看似被淹没,但更多的深思却开始涌动。
就在这片怀疑声中,翻开时间的长卷,你会发现毛主席其实是参透了鲁迅精神的关键。他深知鲁迅笔下的锋芒所在:从《呐喊》《彷徨》到《狂人日记》,鲁迅是那个时代最清醒、最决绝的一位批评者。“痛打落水狗的精神”,正是毛主席后来在诸多场合倡导的。也正是这一点,让人们明白了主席的回答为何如此震撼:鲁迅的“写”并非为了迎合大局,而是为了批判一切他觉得不公、偏离理性的现象。如果说社会允许他批评,他便仍是一支笔枪;若社会不允,他的选择很可能就是沉默。而所有这些思考,早已在鲁迅生前的行为中埋下伏笔。
上世纪30年代,当中央红军粉碎反围剿的新闻传到上海,鲁迅的反应是异常感慨的。他甚至因此对毛主席和朱德产生了极大的兴趣,多次向茅盾等人打听他们的事迹,一句“想不到,白面书生已能指挥千军万马”,既是惊讶又是钦佩。而长征胜利的消息传来,鲁迅更是难掩激动,通过史沫特莱向延安发出热情洋溢的祝贺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这种对正义的信仰,对新生力量的支持,已经奠定了他与毛主席的思想共鸣。此时再看毛主席眉头微垂、郑重说出“要么写,要么他不作声”,句中意味更加复杂深沉。
但即便这样高远的共鸣,人们仍无法忽视那个现实困境——不仅是鲁迅,即便是更为漫长的现实生活中,文学自由与政治现实的平衡始终如履薄冰。毛主席的敬意是一方面,但毛主席也看到鲁迅性格中的不妥协。这是一份“矛盾的敬佩”:他欣赏鲁迅的坚定与反叛精神,却更加明白现代社会需要更多“团结的大局”。这一点,或许正是毛主席回答中隐晦的含义。
从上海的会场返回,当年在场的人是否也想过:鲁迅如果活着,背负什么样的标签?是“勇者的战士”还是“噤声的孤岛”?站在 2023年回看,有人可能会说,无论何种选择,鲁迅已经用其短暂的一生,交付出态度——“世道何至于此,我当然必站出来说一个不字。”然而,这场交锋背后的分歧,也像切割一枚硬币的双面,难以彻底抹平。
如果说鲁迅的“呐喊”曾点醒一个时代,那么他的“沉默”必定会激发另一个层面的反思。这正如毛主席的回答:要么是至高的歌颂,要么是一语不发的离局。在那个混沌、躁动的年代,历史的齿轮将他推上风口浪尖,选给他特别难走的路。而毛主席的这句“要么要写,要么不作声”,并非冷淡或怯懦,而是一种惋惜与理解共存的情感表达。毕竟,鲁迅的伟大不在话语的多或少,而在于其精神触底对中国人灵魂的唤醒。
但如果说鲁迅活过1957年,倘若他的“笔”真的酿成某种行动,他是否还能在这艰难时代中游刃有余?这值得深思。不过,毛主席“敬重中求甚”的态度本身,已经是一种对鲁迅无声而真挚的告慰。
如果鲁迅果真活过1957年,他会站在哪一方发声?他会是和而不同的文化斗士,还是再度成为时代的孤岛?或许,更值得问的是:鲁迅精神的存续,真的取决于个人的生死吗?接下来留言区中,是捍卫锐笔?还是担心沉寂?欢迎各位思考和讨论。历史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脚本,更是无尽的选择题。
易云达配资-股票查询网-中国股票配资网网-股票配资平台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